商洛寄四电子有限公司

您現在的位置:233網校>成人高考>歷史地理綜合>模擬試題

2017年成人高考歷史地理綜合考試歷史真題精選六

來源:233網校 2017年3月31日

11.標志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是
  A.五四運動
  B.京漢鐵路工人罷工
  C.五卅運動
  D.新文化運動
  【答案】 A
  【試題解析】 本題涉及的知識點包括五四運動的過程和它的歷史意義。五四運動是由北京青年學生率先發(fā)動的愛國政治運動,1919年6月3日以后,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,發(fā)展成為包括工、商、學屆在內的廣泛的群眾愛國運動,工人階級逐漸成為運動的主力。因此,五四運動歷史意義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: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,而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投身工人運動,促進了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,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B、C兩項容易被考生誤選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,積極領導工人運動,在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,組織了一百多次工人罷工運動,形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,而京漢鐵路工人罷工則是第一次工人罷工運動高潮的象征。五卅運動是五四以后又一次全國規(guī)模的反帝愛國運動。要注意進行比較分析。
  12.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變后,中國共產黨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首次武裝起義是
  A.秋收起義
  B.廣州起義
  C.南昌起義
  D.新文化運動
  【答案】 C
  【試題解析】 這是一道知識記憶題。大革命失敗后,中國共產黨先后發(fā)動了南昌起義、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,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(tǒng)治。這三次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,揭開了共產黨創(chuàng)建人民軍隊,從城市轉入鄉(xiāng)村,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。而南昌起義則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。
  13.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在
  A.土地改革基本完成
  B.三大改造基本完成
  C.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(zhí)行
  D.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制定
  【答案】 B
  【試題解析】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黨的十三大提出來的,它指的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。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,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,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,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。它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、商品經濟不發(fā)達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。1956年年底,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。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?yōu)樯鐣髁x公有制,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,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A、D兩個選項有一定的干擾作用,要注意區(qū)分。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標志著在我國延續(xù)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;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,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保證。
  14.羅廣斌、楊益言的著名長篇小說是
  A.《紅旗譜》
  B.《紅日》
  C.《青春之歌》
  D.《紅巖》
  【答案】 D
  【試題解析】 這是一道知識記憶題。新中國成立后,文學藝術創(chuàng)作有了進一步的發(fā)展。上世紀50年代后期,在長篇小說創(chuàng)作方面,出現了一批有廣泛影響的作品,其中的代表作有:梁斌的《紅旗譜》、吳強的《紅Et》、楊沫的《青春之歌》、歐陽山的《三家巷》、柳青的《創(chuàng)業(yè)史》、羅廣斌和楊益言的《紅巖》。
  15.以下名著中不屬于莎士比亞作品的是
  A.《亨利五世》
  B.《第十二夜》
  C.《哈姆雷特》
  D.《神曲》
  【答案】 D
  【試題解析】 本題考查考生的記憶準確程度。選項中出現的作品都屬于文藝復興時代的名人名著,題目不偏不難,但考生往往或記作者名字,或記作品名稱,而忽略了作者與作品的對應關系,本題考查的重點就在這里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常見錯誤:一是張冠李戴,因為記憶不準確而弄亂了作品與作者的對應關系;二是審題不認真,忽視了題干中的“不(屬于)”字,因解題錯誤而造成回答錯誤。建議考生:一是在復習時擴大閱讀范圍,盡量多地補充相關知識,例如題目中所列四部作品,前三部是莎士比亞著名劇作,最后一部是但丁作品,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,考生應該抽出時間進行閱讀,從而加深對文藝復興時代文學成就的理解和記憶;二是考試時認真仔細,真正看懂題目,在充分理解、確有把握的時候再下筆答題。
  16.19世紀60年代簽署廢除農奴制度法令的俄國沙皇是
  A.查理一世
  B.亞歷山大二世
  C.彼得一世
  D.威廉二世
  【答案】 B
  【試題解析】 本題考查考生的知識記憶能力和對人物的理解評價能力。所列選項都是世界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,但是分屬不同時期、不同國家,歷史作用不同,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。首先,從時間和國別看,查理一世是17世紀中期的英國國王,威廉二世是19世紀末期的德意志皇帝,彼得一世雖然是俄國沙皇,但他的在位時間是18世紀早期;所以,既然題目中已經給出了“19世紀60年代”和“俄國沙皇”這兩個條件,如果考生對歷史人物的年代和國別有準確的記憶,這三個人都是很容易被排除掉的。其次,簽署廢除農奴制度法令,是符合歷史發(fā)展潮流的進步舉措,作出這一舉措的歷史人物基本應該給予正面評價;而查理一世和威廉二世在歷史教材上多以反面形象出現,所以考生無論如何不應該選擇這兩個選項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本題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誤選“C”(彼得一世),因為彼得一世與亞歷山大二世都是俄國沙皇,對于俄國社會歷史進步又都起過積極的作用,而且在歷史上彼得一世比亞歷山大二世更加廣為人知,所以考生很可能出現這一錯誤。防范出現這種錯誤的辦法,只能是盡量加深對該歷史事件發(fā)生、該歷史人物活動的背景的理解,在此基礎上加強對人物生平和事跡的記憶準確度。彼得一世時期,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保守落后和國力軟弱,所以彼得一世的主要作為是打開國門,學習西方,發(fā)展資本主義工商業(yè),加強軍事實力和擴張領土等。亞歷山大二世時期,俄國資本主義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(fā)展,但是腐朽的封建農奴制不僅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(fā)展,而且造成對外戰(zhàn)爭失利和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,亟須予以廢除,所以亞歷山大二世的主要作為就是簽署了廢除農奴制法令。
  17.下列各項不屬于日本明治維新內容的是
  A.廢藩置縣
  B.發(fā)展工商業(yè)
  C.鎖國政策
  D.確認土地私有
  【答案】 C
  【試題解析】 日本明治維新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,是考生應該掌握的重要內容。世界近代史部分有關亞洲的內容并不多,其中日本明治維新常常是考查的重點,因此對于明治維新發(fā)生的背景、時間、人物、措施、性質和意義,考生都需要牢牢掌握。本題從題干看,似乎考查的是明治維新的內容,但實際上要考查的是考生對明治維新的背景、過程、性質和意義的全面理解。因為正是幕府封建統(tǒng)治的封閉保守造成了日本的落后和衰弱,導致強敵緊逼的民族危機,才發(fā)生明治維新,“維新”就不可能繼續(xù)“鎖國”;明治維新過程中,派員出洋考察,向西方國家學習,是維新的重要步驟,這是與“鎖國”背道而馳的;明治維新的性質和意義,是通過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諸多方面的改革,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道路,而資本主義發(fā)展的必然結果之一就是日本從此開始向外侵略擴張,因此也是不可能繼續(xù)“鎖國”的。所以說,如果對上述明治維新的背景、過程、性質和意義有充分理解,考生是很容易選“C”,把“鎖國政策”排除在明治維新的內容之外的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這個題目還有一個容易發(fā)生的錯誤,就是審題不細,沒看到題干中的“不(屬于)”字而答錯。因此考試時一定提醒自己,時刻都要認真、仔細,不要犯低級錯誤。
  18.普法戰(zhàn)爭中,法國皇帝被俘的戰(zhàn)役是
  A.薩拉托加戰(zhàn)役
  B.瓦爾密戰(zhàn)役
  C.色當戰(zhàn)役
  D.馬恩河戰(zhàn)役
  【答案】 C
  【試題解析】 這個題目也是考查考生的準確記憶能力。選項中所列的都是發(fā)生在西方近代史上的重要戰(zhàn)事,但是從題干本身,看不出有關時間、地點的提示;這樣考生在選擇正確答案時,就不能用通常所用的“時間排除法”、“地點排除法”,而只能利用題干給出的兩個條件,一是“普法戰(zhàn)爭”,二是“法國皇帝被俘”,來選擇答案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這個題目誤答誤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,因為世界近代史上發(fā)生過很多次重要的戰(zhàn)爭、戰(zhàn)役,稍有不慎即可能記混。題目中所列的四次戰(zhàn)役,每一次都有重要意義:薩拉托加戰(zhàn)役是美國獨立戰(zhàn)爭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戰(zhàn)事;瓦爾密戰(zhàn)役是法國大革命期間打敗普奧聯軍武裝于涉的巨大勝利;馬恩河戰(zhàn)役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法英軍隊使德軍的西線閃擊戰(zhàn)破產的關鍵一戰(zhàn)。為了預防誤答誤選,建議考生在復習時采用“對應記憶法”,或稱“聯想記憶法”,即在復習時就把與要記住的內容相關的若干要素對應起來一并記憶,例如把戰(zhàn)役名稱與重大事件對應起來:“薩拉托加戰(zhàn)役——美國獨立戰(zhàn)爭”、“瓦爾密戰(zhàn)役——法國大革命”、“色當戰(zhàn)役——普法戰(zhàn)爭”、“馬恩河戰(zhàn)役——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”;或是把戰(zhàn)役名稱與有關人物、導致后果等對應起來:“薩拉托加戰(zhàn)役——獨立戰(zhàn)爭轉折點”、“瓦爾密戰(zhàn)役——捍衛(wèi)法國大革命成果”、“色當戰(zhàn)役——拿破侖三世被俘”、“馬恩河戰(zhàn)役——德軍閃擊戰(zhàn)破產”等;這樣考試時就能夠舉一反三,無論從哪個角度出題,考生都能根據給出的條件,迅速聯想到與此相關的若干要素,從而準確地回答問題。
  19.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中,法西斯德國使用“閃電戰(zhàn)”首先進攻的是
  A.波蘭
  B.法國
  C.蘇聯
  D.丹麥
  【答案】 A
  【試題解析】 本題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歐洲戰(zhàn)場開始的標志。由于德國是以進攻波蘭的方式開始侵略戰(zhàn)爭的,并且使用了“閃電戰(zhàn)”,故正確項是A。B項(法國)和D項(丹麥)都是在進攻波蘭之后;德國進攻蘇聯(C項)雖然也是使用的“閃電戰(zhàn)”,但時間更靠后了。正確把握德國開始發(fā)動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的標志是解答本題的關鍵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考生容易把德國進攻各國的時間混淆,特別是入侵法國,時間上距入侵波蘭較近,教材中講的比較詳細,容易形成記憶誤差。應牢記法西斯德國展開侵略的戰(zhàn)略順序:東(波蘭)——西(西歐包括法國)——東(蘇聯)。這樣就不會出現誤選了。
  20.東歐劇變中,因突發(fā)事件和流血沖突導致政權更替的是
  A.保加利亞
  B.捷克斯洛伐克
  C.匈牙利
  D.羅馬尼亞
  【答案】D
  【試題解析】 本題考查的是對東歐劇變中幾個國家政權更替特點的把握。在選項給出的四個國家中,只有D項符合題干中的兩個限定:“突發(fā)事件”和“流血沖突”。其他三國,基本上都是通過和平方式完成政權更替的。注意東歐劇變中各國政權更替的異同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。
  【常見錯誤分析與防范】 對東歐國家的政權更替教材上雖然沒有每個國家都講到,但特別指出了羅馬尼亞的特點。只要記牢這一點,本題并不難解。

2017成考:2017年成人高考報名時間/入口 2017年成人高考招生簡章

告別盲目備考,鎖定考點,突破難點,2017年成人高考一次過不是問題!點擊進入>>

相關閱讀
佛冈县| 陇川县| 闵行区| 桂东县| 汝阳县| 厦门市| 天祝| 安化县| 本溪| 犍为县| 涟水县| 涟源市| 甘肃省| 阿尔山市| 岑巩县| 苗栗市| 外汇| 阿克苏市| 泾源县| 定兴县| 黔西| 阿鲁科尔沁旗| 婺源县| 新余市| 凤庆县| 三亚市| 华容县| 六安市| 藁城市| 高要市| 肇东市| 陕西省| 东阳市| 游戏| 多伦县| 乐山市| 通辽市| 临海市| 广饶县| 调兵山市| 石台县|
登錄

新用戶注冊領取課程禮包

立即注冊
掃一掃,立即下載
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